《儒林外史》里有个故事,讲的是严监生临终时伸出两根手指,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这一举动的含义。大家纷纷猜测,他是不是还有亲人没见上,或者还有未收回的银子。大侄子问他是不是有两个亲戚还没见到,严监生摇了摇头;二侄子则问他是不是有两笔银子还没收回,依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。接着,奶妈也问他是不是想见到两位舅舅,然而他依旧摇头。最后,严监生的妻子赵氏走上前,眼含泪水,轻声说:“别人说的都无关紧要,只有我明白你的心思。”说完,她走到油灯前,将两根灯芯中的一根挑落,使油灯更省油一些。做完这一切,众人再次注视严监生,他微微点了点头,缓缓地放下了手,瞬间便气绝身亡。
许多人都认为严监生是天生的吝啬鬼,但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公正的。他虽然生活简朴,但并非吝啬。严监生的原配妻子是王氏,王氏有两个哥哥,每次他们到严家做客,严监生总会慷慨地给一些银两,绝无任何小气行为。再说他的大哥,虽然也是个读书人,曾做过贡生,但为人处世却不够正派,犯了错被知县追捕,他便逃亡,最后还是严监生用一些钱财为哥哥平息了官司,事后从未索回任何赔偿。严监生并不吝惜该出的钱,只是他对待生活极为简朴。如此节俭的做法,怎能算作吝啬呢?
展开剩余74%相反,有些人表面上金光闪闪,奢华无度,但一到需要为别人出力的时候,却变得极其小气,扣得一毛不拔,这才是真正的吝啬。吝啬是一种招致祸患的行为,而节俭则是一种幸福的源泉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,我们应该加以分辨。
什么是吝啬呢?如果一个家庭富有万贯,却对正义的事情漠不关心,这不正是吝啬吗?《论语》里有云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所以,吝啬的人往往也是懦弱胆小的人。这样的个体一旦处于有权力的位置,往往会变得表面威风,内心却极为软弱。这种类型的人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,只需回想一下,定能举出几个例子。如果某个民族有大量这种人,那这个民族势必不堪大用。在世界上,有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这种特性,甚至成为全球各地的不良印象,这便是犹太人。
每当世界各地发生灾难时,许多国家都会捐款表示关心,欧美国家偶尔也会象征性地捐一些,虽然未必真的派上用场,但他们也总想通过此举获得点虚名。比如前几年,美国表示将捐赠1亿美元给我们抗击疫情,结果这笔钱至今没有落到实处,虽然虚伪,但也能看出他们为此作出的表面努力。然而,与之相比,沙特在汶川地震时的捐赠却极为慷慨,捐赠了5000万美元及大量物资。而以色列的捐款却仅为150万美元,虽然数量上差距悬殊,但不少媒体却误导了舆论,很多人甚至认为以色列的援助更多,这显然是不公正的。做慈善的钱并不多,但为了塑造舆论的形象,花的钱却不少。以色列在唐山大地震期间捐赠1亿美元的虚假新闻就是例子,这背后涉及的资金,不言而喻。
犹太人为何至今无法改变这种吝啬的形象呢?一个无法自我纠正的民族,又怎能称得上强大呢?犹太人有一个巨大的问题,就是他们不能与其他民族融合。回顾中国历史,鲜卑民族的表现则截然不同。鲜卑人创建了北魏,实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政策,使得国家富强稳定,避免了其他少数民族王朝的短命命运。孝文帝为了促进融合,不仅让鲜卑人改姓汉姓,甚至穿上汉服,行汉礼,成为了比汉人还“汉”的存在。他生前劝诫大家:“如果一国之主不能做到公平公正,以诚相待,即使敌人,也可以化为兄弟。”这是民族融合的智慧,也是中原地区稳定的关键。
然而,以色列却始终坚持着血统论和民族隔离政策,至今没有与其他民族融合。虽然现在他们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,但这种孤立自守的做法终究难以持久。如果一个民族只懂得与邻为壑,不懂得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,那它注定无法在历史长河中立足。犹太人今天的强大或许来源于某些巧妙的手段,但它能持久吗?如果他们真的在乌克兰建立国家,夹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,又该如何应对呢?
犹太人可以欺负巴勒斯坦人,但这种“强凌弱”的行为能持续多久?若他们的方式被更强大的力量所反制,最终结果如何,没人能预见。反过来,如果历史上犹太人曾处于我们身边,也许早就成了类似匈奴那样的历史名词。
一个民族若只会通过侵略与压迫来获取生存空间,终究会面临自我毁灭的结局。犹太人是否能够放下这些传统,适应全球化的时代,真正与他人和谐共处,这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。若他们不改这种孤立与吝啬的态度,注定难以走得更远。
至于那些认为犹太人很聪明、能赚钱的观点,其实只是片面之见。如果一个民族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,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?这类聪明,实际上是“短期聪明”,并非长远之计。真正的智慧在于长久的生存与繁荣,而不是一时的暴利。
今天,中华文明要走向世界,必须学会与不同民族和平共处,共同发展。我们需要包容他人,不因贫穷而看不起,也不因高贵而自视过高。对于小国,我们应适当援建,他们感恩戴德,最终也会与我们对齐;对于大国,我们保持独立,互不附庸,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与认可。中国文明仍有许多方面值得犹太人学习。
然而,犹太人是否能渡过这个时代的难关,依然值得关注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,自媒体使得犹太人之前能够控制的舆论逐渐暴露出来,世界对他们的负面情绪日益增长。如果不及时反思,他们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。随着中东局势的不断升级,以色列可能面临的局面将愈发严峻。面对世界人民愈加强烈的反感,以色列是否能够做出改变,值得我们深思。
END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